成癮是人對於某些事及物產生出的嗜好及習慣,這樣的嗜好及習慣,會帶給使用者興奮及愉快的愉悅感,讓使用者形成「癮」。而成癮是指使用者明知帶來愉悅感的嗜好與習慣,會帶給自己或已經讓自己造成不良的結果,使用者還是會不可自制地反覆想要使用。
而這樣的物質濫用,在台灣最常見到對社會及個人為害最大的,就是藥物濫用以及酒精濫用。而對物質濫用者而言,要讓物質濫用者回歸社會,家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。但多數的臺灣民眾認為,只要將成癮者監禁起來,無法繼續施用毒品或酒精等成癮物品,即是戒癮。但有研究顯示,藥物濫用其實是一種大腦疾病,需透過生理、心理與環境因素的配合改善,才能真正的降低復發 (NIDA, 2002)。其中,社會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對於藥物的濫用與復發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。
家庭支持是人們最基本的非正式社會支持,在社會工作領域中,家庭支持不僅是問題預估的重要面向,更是資源聯繫的核心。當家庭中其他成員對個人在面臨壓力情境時,家庭能提供照顧、關懷,並能提供個人情感的安慰與鼓勵、回應或建議。真實無條件愛與關懷,有助於戒癮歷程的持續,真實無條件愛與關懷與家庭支持中的情感支持類似。
家人的情感性支持可以帶來愉快的感受,降低藥物濫用者的負向情緒。因此當家人的情感支持足夠的話,藥物濫用者就不需要依靠使用藥物來獲取愉快的感受,自然就會降低其用藥的渴求。
成癮者家庭功能較缺乏「人際溝通」和「問題解決」等功能,當成癮者開始接觸成癮物質後,使得成癮者原本就不足的家庭功能出現更多危機,但在接受戒治之後,因家庭內聯繫的受限制、與專業輔導人力介入,而展現較多「家庭凝聚力」與「家庭責任」。因毒癮者在家內角色功能的邊緣化,「戒癮」成為整體家庭議題,而透過家族治療的過程,持續強化毒癮者在家庭中的角色責任,祈能順利回歸家庭。